明朝古道今犹在
来源:南宁日报 发布日期: 2012-12-20 作者:记者梁姗 通讯员张晓媛

  

        青秀山旅游风景区古道,是南宁市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道之一。

    在明嘉靖年间,时任刑部主事董传策因上疏弹劾奸贪严嵩,被贬至南宁,他常到青秀山游览,发现董泉(原起名“混混泉”),并在白云精舍、洞虚亭与友人谈诗作赋,写下了《青秀山记》《青山歌》等名文诗篇。当年,他走的就是青秀山古道。
    如今,青秀山古道仍然静静地蜿蜒起伏,迎着朝露夕阳默默地守卫着它身上的人文、历史和传说。
    今天的青秀山古道,始于水月庵西侧的撷青崖。撷青崖是青秀山古代景区的中心。该崖为一石壁悬崖,壁高十余米,上刻有“明阳先生过化之地”8个大字,为明代嘉靖四十年(1561年)由左江兵备佥事欧阳瑜所刻之纪念性摩崖石刻,用以纪念明代王阳明。这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集“儒、佛、道”三家于一身的全能大儒,当年统兵在南宁,不惜动用军饷创办“敷文书院”,以文德感化民众。崖下是古庙“独孤”的遗址,也是青山寺的遗址。这一带有许多古树古榕,其中一些生得很是奇特。有古榕以树根将石块大部分包围起来,根须形状多样,树干粗壮,枝叶繁茂,亭亭如盖,是为“古榕抱石”;有古榕根如虬龙缠绕于崖壁之上,气势雄伟,仿佛群蛟争斗,亦似苍龙飞腾,甚为神奇。

    
 

            自撷青崖往东,凤翼岭山腰的石阶路蜿蜒曲折,崖高树密,虬藤攀延,怪石嶙峋;登高远眺,云海蒸腾,气象万千,变化无穷。董传策在其《青秀山记》中记之曰“石壁濛烟罗,俯眺郁江殊清旷,有如沧海蓬莱……”夏日游览至此,微风拂面,暑气全消。这一片有白云精舍遗址和洞虚馆(今为青秀山旅游风景区职工食堂)。据考,洞虚馆所在地即当年的洞虚亭遗址。在董传策的《青秀山记》,以及萧云举的《青山记》、徐浦的《白云精舍记》、方瑜的《青山亭馆记》等都曾提及洞虚亭及白云精舍,言其“白云舒卷,时堪望远”“海天旷阔,一览无际”。如今,洞虚馆内仍可见当年“试剑石”“钓鱼台”等古迹。

沿着洞虚馆旁的小道往南走,有一小亭,为董亭。该亭为市级保护文物,亭内立一石碑,碑上记述重修董泉亭事。亭下有一石刻龙头,龙口吐珠,流水潺潺,注入其下龙诞井。董泉,史载为董传策游青秀山时所发现,当时命名为“混混泉”,“混混可喻学之本”。明代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时任左江兵备徐浦、郡守方瑜因敬佩董的为人,为了纪念其发现,遂改名叫“董泉”,并命石工在泉旁石壁上刻“董泉”两个大字。


 

           沿董泉一路往东南,及至龙象塔东南面山腰,古道旁有“子夜松涛”遗址。子夜松涛被古人列为青秀山八景之一。据称,当年青秀山上松树成林,山风徐来,松涛如浪,仿佛万马奔腾,尤其在子夜,其声势更为浩大。有诗云“青山风,吼怒凌长空”;又云“清风拂翠处,望际若奔涛”。今天,站在遗址之上,轻风过处,仍能看到漫山碧浪排山倒海般涌来的盛况,树枝摇摆摩擦,发出万马奔腾之声。

继续往东,沿途崖壁上不时能看到古今石刻。与此同时,翠屏飞瀑、天南壁、义虎石、神仙插剑石、萧台等著名青山古景点轮番出现,让人应接不暇。看着眼前的景观,听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美丽传说,长约3公里的古道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尽头———萧台之下。 
微喘粗气,擦拭额头沁出的汗水,回望身后的古道,脑海里播放着青秀山数百上千年的波澜壮阔———谁说青秀山上只有一成不变的绿色?青秀山上,每一块石头、每一棵古树、每一条小路,或许都隐藏着南宁最弥足珍贵的人文和历史。
“适当修复、开发青秀山古道,把古道的幽静迷人风景和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呈现给市民游客,是青秀山保护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。目前,该工作已正式启动。”青秀山旅游风景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李伟进说,修复开放的青秀山古道将以更加迷人的风姿,迎接广大市民游客前来探古访幽。
Copyright 2011-2021 南宁青秀山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南路6-6号 传真:0771-5780792
电话:0771-5560662 0771-5828923 0771-5560687 联系邮箱:qxsfjq@126.com  电子票验证 
日常维护:南宁青秀山 桂ICP备12004547号

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865号